-
安东·尼尔曼:你看不出,特朗普是亲俄还是反俄,是亲乌还是反乌?
最后更新: 2025-08-03 14:43:28【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安东·尼尔曼,翻译/ 薛凯桓】
在预告了4天之后,特朗普所谓“对俄重大声明”终于公布:如果俄罗斯和乌克兰50天内没有达成协议,美国将向俄罗斯征收100%的关税,并对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次级关税。
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在俄乌问题上态度反转,自从俄乌和平协议陷入僵局后,特朗普就屡屡施压变卦,不只是对俄罗斯,对乌克兰也是极尽“交易的艺术”。
就在宣布加大对俄制裁的同一天,特朗普同时宣布,美国将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在内的一些装备将“非常快”、预计“数日之内”运抵乌克兰。当然,钱由北约出。
然而两个星期前,特朗普可不是这么说的。
当时美国刚以“需要重新考虑”为理由,高调中断了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在内的一大笔军援计划。但短短一周之后,特朗普在和泽连斯基打了一通越洋电话之后,又宣布恢复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
乌克兰人大概已经习惯了特朗普在如此重要的战略问题上反复无常,所以这一次也并没有笑得多么开心,毕竟天晓得他是不是下一秒就要变卦呢。
为什么恢复援助?
这一轮援助风波要从7月8日开始算起。当天凌晨,特朗普在与泽连斯基通电话后宣布,美国将继续“破例”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特朗普表示,美国会根据自身关切和能力向乌克兰提供武器。重点是重要的防御性武器,尤其是防空导弹。“我们打算送更多武器。我们必须这么做。他们需要保护自己。他们现在正遭受猛烈打击。我们计划送更多武器,首先是防御性武器。”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决定。
这一决定其实早有征兆,类似情况此前就发生过。有所不同的是,美国并未就此次暂停向乌克兰传递任何具体信息,比如暂停的原因、涉及范围、持续时长等等,均未告知。(今年3月特朗普就曾暂停过对乌情报支持,但后来又下令恢复。)
目前来看,这次对乌的武器输送暂停,似乎是美国在6月就已制定、如今才开始生效的一项重大决定的一部分。而这项重大决定是针对所有国家的武器输送调整政策,旨在对所有国家的美国军援项目进行系统性审查。
最先提出暂停援助的是美国国防部副防长、坚定的“美国优先”支持者埃尔布里奇·科尔比。他的上司赫格塞思批准了这一提议,这才有了“断供风波”。但后来,赫格塞思在执行这一政策时有些用力过猛,导致局面变成这样。美国媒体也将此前对乌武器援助的暂停与赫格塞思及科尔比等人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是这些人一手推动美国国防部同意了“暂援决策”。
因此,现在有人声称,此次暂停是赫格塞思和美国国防部的自作主张,特朗普并未给予明确的指示,但他也未作明确的反对。暂停的决定随后引发了诸多批评声音,不仅来自乌克兰和欧洲,还来自美国国内,包括部分共和党人。因此,继续暂停对乌武器供应对特朗普而言已无政治益处。
显然,在这个过程中,赫格塞思和美国国防部其实扮演了试探政策和吸收批评的角色。特朗普一开始就没有给赫格塞思明确指示,而是故意让赫格塞思去推行暂停武器供应的政策,实际上就是让赫格塞思和美国国防部去“放风”。他们想试探国内外的反应有多大、边界在哪里。
当暂停政策引起的反对声音超出预期时,情况果然发生了变化。当反对开始真的损害特朗普自己的政治利益时,他改变得很快、很果断。通过决定恢复部分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特朗普成功地把之前因为暂停而产生的所有批评和指责,都推到了赫格塞思身上,把他塑造成“做得太过”或者“用力过猛”的人。这样,特朗普自己就轻松地从批评声中脱身了。
赫格塞思和美国国防部在这件事里的作用,就是给特朗普的政策调整留出空间,并引导舆论风向。一旦赫格塞思的试探作用没有了,或者他变成了政治负担,那么就被果断地推出来承担责任。
特朗普暂停援助的决心并不坚定。对于暂停援助,特朗普既无计划,也无决心。一遇强烈的批评声音,他就开始“甩锅”,暂停援助的决策当然维持不久。
据美国联邦预算问责委员会统计,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近3年以来,美国国会已批准总额1750亿美元对乌的支持。
美国为何开始缩减武器供应?
相比之前被暂停的供应计划,现在美国计划援助给基辅当局的武器数量非常少。特朗普承诺马上援助的“爱国者”导弹,甚至比暂停前的承诺的援助还要少。根据估算,这么少量的导弹,平均大概只能挡住俄罗斯空军对乌克兰军事目标发动的一到两次大规模高速导弹袭击。
美国减少对基辅当局的武器援助是因为美国自己的武器库存紧张,现有的武器库存可能只有“必要库存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产能严重不足。最近几个月,美军很多重要武器从炮弹到防空导弹都短缺。
短缺原因有以下几个:有些武器在跟伊以冲突和袭击也门胡塞武装时被消耗。有很大一部分则是在前总统拜登时期就援助给了乌克兰,再叠加美国的军工产能已经明显变弱的事实——这也是特朗普政府武器库存不足的关键原因。此外,五角大楼此前解雇了许多有能力的专家雇员,赫格塞思也在内斗中频频被攻击“不胜任其职位”。这些都对美国的武器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
至于下一阶段的军事援助,基辅当局不应对美国抱有太多希望。就目前而言,“售卖”而非“援助”武器对美国来说似乎是最可行的方案:特朗普于7月10日表示,美国已经与北约达成协议,将向北约运送援助乌克兰的武器,而北约将“全额支付”这些武器的费用。俄罗斯对此则表示,这一行为“纯属生意”。
特朗普的意图很明显:把负担甩给欧洲。就像特朗普自己多次强调的,他认为欧洲国家应该成为维持乌克兰军队的主要出钱方。在和泽连斯基的电话里,特朗普再次明确说,美国的作用主要是帮乌克兰找其他供应渠道,特别是欧盟的渠道。特朗普很可能会继续向欧洲国家施压,要求它们分担军援责任。
这点在德国总理默茨和特朗普的互动中能看到:德国曾请求美国放行一套已经在运往乌克兰路上的“爱国者”防空系统。但特朗普却建议德国自己“购买”防空系统援助给乌克兰,然后找北约盟友要财政补偿。
特朗普这种将重担转嫁给欧洲的盘算,看似是主动出击、步步紧逼,试图让欧洲国家为乌克兰的防务“买单”以减轻美国负担。然而,这种盘算本身也透出了其底气并非十足的事实。特朗普既想通过强硬姿态迫使欧洲妥协,又不得不顾忌过度施压可能引发的反噬。
特朗普在压力之下恢复了对乌军援的事实表明,即便在欧洲国家不被特朗普视为意识形态盟友的情况下,他也不愿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特朗普根本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成熟政客,一方面,他试图打破现有的世界秩序,毫不掩饰地将欧盟几乎视为美国的敌人。在这种背景下,北约峰会上没有出现丑闻已算是一大“成就”。
但另一方面,如果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斯塔默等人开始联合起来给他施压,那对特朗普来说将非常棘手。他会在社交媒体上回怼,但终究不愿与欧洲彻底隔绝——他仍然不得不听取盟友的意见。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2025-08-03 14:09 -
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2025-08-03 14:06 -
习近平集体会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外方代表团团长
2025-08-03 13:59 上合组织 -
欧盟在内讧中敲定206页反制清单
2025-08-03 13:59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美国想击败中国,得学中国,别只顾着舔舐伤口”
2025-08-03 13:58 -
美商务部长:特朗普本意是对俄施加“二级制裁”
2025-08-03 13:35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美方威胁:这一刀砍向中印,俄罗斯才会真疼
2025-08-03 12:27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加媒字字珠玑:跟着美国搞中国,结果呢?!
2025-08-03 12:08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美国已经基本退出,都是中国的”
2025-08-03 11:47 科技前沿 -
北约秘书长,疯狂“拍马屁”
2025-08-03 11:40 -
“中国已看透美国不可靠,正全世界扩大影响力”
2025-08-03 11:18 -
黄仁勋:将开始向中国市场销售H20芯片
2025-08-03 10:32 -
警惕!“菲对台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2025-08-03 10:27 南海局势 -
“吸引人才上,美国失守阵地,中国势如破竹”
2025-08-03 10:20 中美关系 -
“鲁比奥说要对付中国,结果把关键部门库库砍,想不通啊…”
2025-08-03 10:08 中美关系 -
挑战中国稀土,美国又憋了一招
2025-08-03 09:01 观察者头条 -
德防长宣称已做好杀死俄军的准备,佩斯科夫回应
2025-08-03 08:54 俄罗斯之声 -
2028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时间确定:7月14日
2025-08-03 08:54 -
黄仁勋将出席第三届链博会
2025-08-03 08:18 -
跟特朗普“离婚”,马斯克会把商业帝国搬到中国?
2025-08-03 07:50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又一典范!“中国方案更实惠,还手把手教技术”
-
“美出口审批机构趴窝,企业界急喊:中国订单要飞了”
-
创纪录!“欧洲人:中国制造真香”
-
“俄油,印度照买不误”
-
白俄罗斯防长:感谢中国军队
-
日本战败80周年,“石破茂考虑不发表个人谈话”
-
“加拿大船不让中国造,做人别太特朗普…”
-
“特朗普把印度当成反面教材,用来威胁其他国家”
-
“试驾完特斯拉,头也不回地买了中国车”
-
就业数据两月掉25.8万…特朗普破防,开了统计局长
-
往脸上贴金,特鲁多前官员:只有我们和中国,别人都不敢…
-
39%!“瑞士举国目瞪口呆…”
-
科威特:里程碑!对华合作重磅项目接近完工
-
“令人惊叹,中国超大城市闯出一条新路”
-
欧洲精英哀嚎:中国曾遇“百年屈辱”,轮到我们了
-
“尹锡悦仅穿内衣,躺地拒捕,太尬了…”
-